1、医疗保障医疗保障 第十二章中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本章学习要点 医疗救助制度的要点 医疗救助制度的模式 医疗救助制度的未来发展 12.1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框架 12.1.1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城乡医疗救助的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原则 我国医疗救助的总体原则是坚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
2、慈善事业。12.1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框架 12.1.2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要点(一)救助对象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二)救助办法 1.资助参保;2.医疗费用补贴(三)申请、审批程序 (1)医疗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
3、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2)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将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申请人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3)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4)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其他发放办法。12.1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框架 12.1.2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要点(四)基金筹集 筹资渠道 城乡医疗救助的筹资渠道基本一致,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多渠道筹集,来源包括财政拨款
4、、彩票公益金、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筹资规模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504亿元,比2007年的34亿元增长约48%;地方财政投入425亿元,较2007年的385亿元增长近10%。(五)救助服务 我国医疗救助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开展医疗救助服务,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救助服务政策不同。12.2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管理和服务 12.2.1救助服务的模式(一)大病救
5、助 大病救助模式针对的是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开支,主要报销住院费用。大病救助又可分为按病种救助和住院救助两种形式。按病种救助即对患某些病种的救助对象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偿;住院救助则不限定病种,只要住院就对救助对象的住院费用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偿,包括救助对象的住院治疗费、药品费用、检查费用以及其他医疗相关费用。(二)综合救助 综合救助模式的救助范围不仅包括患大病的住院费用,也包括门诊费用以及预防保健费用,从而在救助范围上有很大扩展,可以满足救助对象的多种医疗需求,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种模式又分为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和医后救助。医前救助指的是事先确定救助对象及其享受医疗救助的待遇,在救助对象接
6、受医疗服务之前便给予救助对象一定补偿。具体的救助形式包括定期定额门诊医疗补助、资助参加医疗保险或其他保障制度、发放住院周转资金等。医中救助则是在救助对象利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救助,医疗机构根据救助方案要求予以一定额度的前期垫付,救助对象只需自付部分费用,救助金额由医疗机构同医疗救助管理机构结算。医后救助则要求潜在的救助对象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先自付全部费用,然后再向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报销,获得费用补偿。12.2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管理和服务 12.2.2享受对象的筛选(一)确定方法 医疗救助对象具有经济性和疾病性双重特性,我国的救助对象采用贫困线外推法和医疗需求定位法相结合来确定。采用医疗需求法中的类别划分,以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为基础,将参加医保但疾病负担沉重的对象以及各地政府确定的特殊困难对象也列入救助范围。我国目前的救助对象确定标准较为严格,一些低保边缘人群没有被纳入救助范围,同时救助对象的界定缺乏动态性。今后我国将逐渐探索以分类救助的方式实行医疗救助。根据贫困人群的基本特征,结合基线调查数据,对贫困人群进行分类从而确定救助对象实施分类救助,既保证公平,又使救助资金流向最需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