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 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2024.091. 本试题共6页,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2. 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 试题不回收。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
2、东南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稍高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这一分布格局( )A. 证实当时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B. 可以推断出当时等级秩序森严C. 表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 D. 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2.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的庄园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
3、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 动摇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D.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3. 唐代中期后,一些学者冲破了汉代以来“疏不破注”的解经传统,大胆怀疑甚至否定汉唐学者对春秋所作的传注,开创了“舍传求经”的新局面。这一变化 ( )A. 阻断了儒释道三教合流 B. 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统一C.
4、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活力4. 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
5、书。A. 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 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C.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 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5.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 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 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 西方殖民势力扩张6. 1864年5月
6、,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之举意在 ( )A. 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B. 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C. 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 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7.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 1917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7、 )A. 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 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C. 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D.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8. 1944年7月延安市作出开展“十一运动”的决定。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有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四、每乡一个民办学校和夜校。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十一、每村一个水井,每户一个厕所。”该运动的开展 ( )A. 表明中共对乡村社会改造的起步 &nb
8、sp; B. 意在团结民主党派争取抗战胜利C. 是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尝试 D. 体现了党对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视9.下图是 1972年的宣传画工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该绘画意在( )A. 揭示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B. 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C. 赞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D. 展示阶级斗争的建设成果10. 近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