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九上《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docx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共 1 学时 1 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把握文章白描手法表情达意的方法。 2.研读课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2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和重点实词 3 重点难点 研读课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湖心亭看雪 回顾有关西湖的诗句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 ,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关于西湖诗句的积累 ,看看你能背诵多少 ?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 很好 ,大家看大屏幕 ,一起读一遍。 从这些诗句中 ,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 ,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 ,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 ,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 ,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节课 ,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活动 2【讲授】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翻译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师 :先听朗读录音 ,注意字音断句 ,节奏 生 :略 师 :齐读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生 :略 师 :文章短小 ,语音上难点不多 ,相信同学们能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文章写了些什么事 ? 生 :略 (教师在学生说时可引导时间、地点、人物 ) 师 :作为文言文 ,不仅仅要大致了解内容 ,还要字字落实到实处 ,下面我们参照注释 ,以一条龙方式翻译课文 ,要求读一句 ,译一句 ,翻译之前我们先看题目 ,了解一下湖心亭。 师 :了解了文意 ,再读课文 ,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 生 :略 三、逐层深入 ,了解高超的素描技巧以及作者的感情、情怀 师 :再请一生读课文 ,这次朗读要求高了点 : 这篇短文中 ,作者犯了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你能发现吗 ? 一生 :读 (略 ) 之后请生说找到的问题。 明确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 ,可是后文出现了一个舟人在说话。 (如果提到文中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也是 ) 师 :同学们很敏锐 ,名篇佳作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留待大家思考。下面我们再读课文 ,这一次速读 ,要求更高 ,文中有一个词语 ,可以形象地概括张岱的形象 ,请找出来。 生 :“痴” 师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 生 :傻 ,笨 ,呆 ,也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 :张岱哪些地方显得与众不同 ,表现得特别呆气了 ?同学们能结合本文迅速找到证明吗 ? 生 :自由说 明确 :①“是日更定” ,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 ②“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个人驾船去 ,胆量够大的 如果第三点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 ,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去的吗 ? ③“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万籁俱寂 (成语形容这种情形 )大雪三日 ,我想此时湖上一定白茫茫一片 ,天寒地冻 ,而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 ,真是与众不同呀 ! 师 :张岱究竟看到怎样的西湖雪景呢 ?(请一生读 ) 生读 :边读也明确写景起止点 师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这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视觉形象。 师 :此句中用了三个“与” ,是不是有点拖沓呀 ,古人不是说惜墨如金嘛 ,那么去掉这几个“与”好不好 ? 生 :三个“与”使“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在一起 ,浑然一体 ; 三个“与”字 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 师 :齐读 ,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 :略 师 :这句话仅仅用了十五个字 ,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大雪后奇特的夜间雪景 ,没有过多修饰与渲染 ,但神韵突出 ,“上下一白” ,仅用“一白”轻轻一点 ,便境界全出了。作者在这里其实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描写手法 —白描手法。 (幻灯内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它的特征是不着颜色 ,也不着背景 ,只用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 ,不重形似而求神似 ,重在以形传神 ,突出其神韵。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 文章的描写上 ,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 ,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简练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 鲁迅先生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 ,对白描手法有过这样的解释 :“存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师 :背背这一句。 生 :略 师 :“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 ,作者将视线收近 ,从天、云、山、水到长堤 ,到湖心亭、到舟、到人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 ,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的勾画出来 ,这也是白描手法。大家看数量词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由大到 小 —那长长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 ,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 ,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比起湖心亭来 ,船更小了 ,不能称“一叶”了 ,只能称“一芥” (幻灯 ) 在《辞海》中 ,“芥”是这样解释的。 ①蔬菜名 ,芥菜 ②小草 ,引申义指轻微纤细的事物。 看来 ,“一芥”比“一点”更小了 ,而船中人当然比小船更小 ,只能用“粒”来形容了。 师 :大家有没有想过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 生 :自由说 师 :(可巧妙点拨 )如让学生读“而已” ,体会这两个字的言外之意。 明确 :景啊 ,人啊 ,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作者写景 ,又不止于写景 ,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 ,不难感受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孤独渺小之感。 师 :这真是“痴人”眼中有“痴景”啊 !(板书 ) 师 :背此句 师 :下面还有没有“痴人”的秘密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湖心亭奇遇吧。请一生读“大喜”一句。 生 :略 师 :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此人”是哪种人 ? 生 :有雅兴之人 ,有豪情之人。 师 :志同道合之人 !在这样的时间 ,这样的地点 ,遇到志同道合之人确实三生有幸 !既然三人情怀契合 ,就应彼此留下姓名 ,联系方式 ,后会有期 ,为何“问其姓氏” ,“客”却未答姓氏 ,反说籍贯及来由 ? 生 :自由说 明确 :①或许有难言之隐。 ②或许如作者一样孤高傲气 ,不屑于他人认识。 ③“客说”他乡游子 ,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 师 :我想此时作者一定会生出无限惆怅 :人生茫茫 ,知己难逢 ,人生如雪泥鸿爪 (zhǎo),转眼各复西东 ,想想怎不黯然神伤 !所以刚才的喜乐是多么短暂 ,茫茫人世间 ,谁又是自己的知己呢 ?谁又真正了解自己呢 ? 师 :对了 ,说到这儿 ,想一想我们前面发现的一个前后矛盾的问题 ,你现在能解决吗 ? 生 :略 师明确 :在作者看来 ,茫茫众生不可为伍 ,所以舟子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 ,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虽有人同行 ,却无人同心 ,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 为什么如此呢 ?我们来看看课下注释 ,了解张岱 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 ,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是始终没有灭亡的 ,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 ,自然会有一种孤高傲世 ,遗世独立的情怀 ,所以在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 ,也是以表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 人 ,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 ,于是只好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依 ,在大自然中忘我 ,这正是“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 (曹雪芹 ) 我们反过来审视开头提到的那个“痴”字 ,你还只想到“呆”、“傻”这一类意思吗 ?再读 ,品“痴” 师 :“历尽磨难痴心不改” 如痴如醉 (板书 痴心 ) 师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 ,他曾经说“少年读书 ,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 ,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 ;皆因阅历之浅深 ,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 ,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让我们动情地来朗诵《湖心亭看雪 》中的写景句。 (全班动情朗读雪景句并背诵一遍后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