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清明节国旗下讲话合集.doc
1212 篇篇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国旗下讲话合集合集 大家上午好 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清 明时。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而凝重的心情来到孔繁森纪念馆,瞻 仰孔繁森同志,缅怀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寄托我们的哀思,激 扬我们的斗志。 今天我们纪念缅怀先烈,就要以先烈为榜样,向先烈们一样胸怀 时代、忠于事业、忠于理想。孔繁森同志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为 我们阐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 他身上体现的励志精 神永远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当年,他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 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这正是我们时 代的呼唤,也是今天青少年的理想信念。 从部队到地方,从鲁西到阿里,他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踩出一条 闪光的人生轨迹。他总是用“咱是党的人”,“咱是公家人”来告诫 和约束自己,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 缩食,挨饿受冻,继续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对事业 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他脚踏实 地,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自强不息,开拓 进取的干劲改变着 XX 区的落后面貌。他以身殉职时,留给群众的是 振兴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留给自己和爱人的只有 8 块 6 毛钱。他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 乡”的壮烈誓言。 孔繁森同志用堂堂男儿血肉之躯,干出了既轰轰烈烈、又平平凡 凡的感人事迹。孔繁森同志以身殉职,把鲜血和生命献给西藏,把不 朽的精神留给西藏。他所铸起的民族团结之碑,将矗立在高原之巅, 矗立在中华大地。他谱写的新时期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之歌,将铭记 在山东人民、西藏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当然,孔繁森的情感世界 向普通人一样富有, 既有对母亲的拳拳孝心, 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 还有对子女的片片慈心,更有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忠心。他说“一 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 他深知“忠孝两难全”。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 祖国之爱。他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爱的范围扩展 到民族之爱,祖国之爱。 而此刻,在我们校园里迎风飘扬的国旗,是用烈士鲜血染红的五 星红旗,难道,我们不应该抚今追昔,寄托哀思吗虽然过雪山、草 地的生活已经过去,虽然枪林弹雨的战争硝烟已经弥散,但是我们深 深懂得,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少年 儿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的全面振兴,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接 过革命先辈的红旗,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做新世纪的主人。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站在这里,我们心潮起 伏、思绪万千。面对革命先烈,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他们的辉煌 业绩,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 存我们敬慕他们, 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数的革命先 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 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看今 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的无限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 情。 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代表全体教师发言,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我 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孔繁森同志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会把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带到自己的学习中 去,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老师们、同学们,昨天永远属 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发扬他们的精神,去 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让我们的家乡更加富饶,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 荣富强。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沈兆云烈士 的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 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 建 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 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 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 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竟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 国家、 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人民当 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 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 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 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 将彪炳史册、 万古流芳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 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 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 盛。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 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成栋梁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 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 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 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先烈们永垂不朽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国旗下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从清明节看传统文 化。 转眼又至早春,清明,又急匆匆赶到眼前。清明是绝对不会被忘 记,至少,它是重新被人记起的。听见“清明节”三个字便相当于听 见“放假三天”,怎不叫人欢欣鼓舞因此有同窗早在寒假之末就开 始掐指推算何时清明,态度极其恳切,期盼之情溢于言表。旁人看, 都要以为此君大孝,心念祖先,情真意切令人为之动容。清明节,总 算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凭借中华传统节日的名号,重新回归世人眼 球。尽管是以三天长假的身份。 小长假固然愉悦,但同时不禁又想,这始自战国并一直流传至今 的节日, 其自身魅力是否当真比不上三日闲暇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大 错特错。 如今清明节在人们心中的关键词似乎只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与祭祖扫墓, 大约还知要踏青。 然知荡秋千、 禁火寒食者已不在多数。 除却荡秋千之外, 其余几项似乎都与 “凄切哀愁” 脱不开干系。 然而, 清明在古代,在其成为法定假日之前,本身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值 得期待并具有吸引力的节日。 清明节,起源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一段故事。这饱含血泪、带有 悲伤格调,而又富有极大地传奇色彩的典故,早早为清明节奠定了悲 切同愉悦相交杂的感情基调。之后历代几经演变,在唐时将习俗、日 期相近的寒食、清明两节相并,并于唐玄宗时期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其 事“五礼”之一。“孝”的概念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骨髓中,每遇事 关父母祖先,必定产生共鸣,使人潸然。因此悲切因素来自于祭祖时 对先人的缅怀、思念。而除却祭祖时的泪水,其余时候似乎都是欢声 笑语了。从前有清明禁火寒食的习俗,而全国有地区尚且春寒料峭, 考虑到人们难以忍受, 于是便有了春日中各项野外健身活动, 如踏青、 郊游、植树、插柳、蹴鞠、拔河、斗鸡、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 旨在舒活筋骨、祛病除寒。而对于禁火寒食这条,自然也难不住热爱 生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炎黄子孙。各地就地取材,南方各省有艾饼、 青团、润饼、桃花粥、拌螺蛳,北方有枣饼、麦糕、环饼等等。祭祖 结束,按习惯拿回酒食祭品与亲友同享,齿留香之间借春日细雨微风 拂去悲伤愁思,只剩下对先人深厚的敬意、缅怀,以及对未来一年生 活的向往与无限期待。由此看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清明 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 新明丽的生动景象。同时它又作为二十四节气之 一,开 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的本来面目如此精彩, 但是现在硬是给过成漫天香灰纸钱、 哀哭落泪、 鬼气森然的伤感日子, 实在感觉对不住这走过千年的节日。 对于清明节的误解, 我想也是部分人不愿意去了解这个节日的原因之 一,而推此及彼,又有多少传统节日因为我们本身先入为主的思想而 被冷落以至于淡漠又有多少优秀传统被流放与视野之外传统节 日,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其作为一个民族 生存发展的精髓与核心奥义的外化,绝对不允许被遗忘和忽视。通过 清明节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 华文化体系是恢弘壮阔的、 是骨骼强健的、 是饱经风雨而巍然屹立的。 中国人的全部底气都来源于此,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 务为其千秋万代的传承稳固根基、赋予新生。在这个中国飞奔于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时代, 国家如此慷慨的给所有重要传统节日 批了假,绝不单单是让人们休息。现在,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大约都已 经明白了这其中的良苦用心,並且这心情也是万万不可辜负的。我们 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理应走在别人的前面,率先认识到优秀 传统文化继承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何不从这一次 清明节开始,逐步走进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呢或许有人担 心,自身此举会被视为“异类”,但长远来看,只要每个人的中华情 结被发掘出来,异与不异,自然无从谈起。 “中学为体西为用,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句话放在百年前要受 强烈批判,可是我认为,在今天,它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 感情、振兴民族精神的最好的途径。 谢谢。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国旗下讲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人间最美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